1、养成教育是什么?笔者较赞同这样的定义:“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关于养成教育的思考>(晓玲)
2、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包括七大方面,即“尊敬国旗、国徽;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常规要求;劳动教育;学习教育;学习要求;卫生、仪表。”
3、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包括指导和学习生活方式。所以养成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教育,又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包括了众多教育内容和训练内容,它不仅是德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训练。<关于养成教育的思考>(晓玲)
4、养成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规范及其行为的教育、训练为指导,从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5、养成教育的目标应确立为:“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本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6、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
7、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9、国家教委办颁发的《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宋朝王应麟曾说过:“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朴实的句子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好习惯的养成则终生受益。
11、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不但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需要,更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是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关于人的教育的本质体现。
12、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就这样指出: " 导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养成学生风度,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德行与智慧,进而赋予学生人世的见识。在于使学生喜爱并模仿优良的、值得称颂的行为;当学生躬行实践时,赋予他以力量和进取精神。导师之所以要使学生去用功,目的只在训练他的能力,利用他的时光,免得他游手好闲、偷懒,并且使他惯于吃苦,通过自身的努力,领略奋发值得的乐趣。 "
1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示范是人们学习社会规范的基本过程,示范具有广泛性、选择性、具体和形象性。
14、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 1987 年)在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小学教育必须协调发展个性和强调共性两者的关系,必须肯定社会集体的要坟,以帮助学生把他们学到的东西为他们自身以外的社会集体事业服务。-----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1月出版)
15、《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6、宋代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指出:幼童时期,就是进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教育。
17、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1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19、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古罗马的一位作家也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
20、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德制度,没有行为范围德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
21、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22、人才观有了新的内涵:看学历,重才干;厚基础,宽专业,高综合素质;先作好人,再看成才。这就是新时期对劳动者的要求。新世纪的中学生该有哪些素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给出了答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3、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24、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